五金锻打技艺的守望人
日期:2016-06-21 08:00:00   浏览量:9350    作者:胡才荣    来源:大足日报

    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,大足人的创造。因红打冷锤千锤百炼享誉全国,因“机器换人”日渐式微,因人才不济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……


大足“打”向全国
  打菜刀、打剪刀、打锄头、打火钳、打锅铲……无论是日用五金、匠作工具、农林器具、炊餐用具、综合杂件等,都离不开 一个“打”字。谈及以龙水为中心小五金生产,年近八旬的邓孝文至今记得,那时“打得很闹热”。
  早在一千多年前,大足人就将“打”的技艺广泛运用于冷兵器、匠具、生活用具之中。开凿大足石刻、“湖广填四川”、重庆“陪都”等重大历史事件,推进了匠作工具、日用五金、农林器具、炊餐用具、综合杂件等繁荣昌盛,“打”的技艺也炉火纯青,涌现出“唐氏制锁”、“金忠刀业”、“邓氏厨具”、“永红厨具”等百年世家。
  邓孝文自幼随父打菜刀,一干就是50多年。像无数家庭一样,在“父传子、师带徒”的方式中,将大足锻打世代传承,生生不息。
  大足的“打”即为“锻打”,是将钢铁金属加热升温1000度以上,匠人红打冷锤,千锤百炼,使金属材料碳化物组织更均匀,分布更细化,极大地提高了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综合机械性能,主要表现为具硬度高、韧性强,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。
  炉火熊熊叮当响,家家户户打铁忙——这是改革开放后龙水小五金作坊生产的火热场景。其锻打,主要是观其形,听其声,眼疾手准;其淬火,“火眼金睛”,恰到好处;其“热处理”,凭经验掌握钢铁“脾气”,使之发蓝防锈;其独特魅力,具有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、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,为世代居家百姓所亲睐。邓孝文这样介绍。
 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,龙水小五金形成了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,从业人员逾10万之多的产业集群,与广东阳江、永康形成了“三足鼎立”的全国著名小五金生产基地,先后被命名为“中国西部五金之都”、“中国锻打刀剪中心”。
  2009年,重庆市政府将“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”载入“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”。

机器换人遭遇尴尬
  10年前,邓孝文率3个儿子仍是在“炉火熊熊”前红打冷锤。如今,自动控温热处理淬火取代了“炉火”,机器冲压取代了“千锤百炼”,自动磨削沙带机取代了人工磨削……
  像邓孝文家一样,目前龙水大小近100家涉及锻打的日用五金生产企业,都不同程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成型、淬火、回火、校直、打磨。
  “传统锻打费时费力,效率低下,利润薄,许多年轻人不愿干这行。”“邓家刀”掌门人邓修建说,龙水小五金传统锻打技艺面临失传。
  邓修建介绍,如今他工厂的100余名工人中,只有20余人会传统锻打制刀,年龄都在40岁以上。年轻人更喜欢学习机器的操作,几乎没有人愿意学这辛苦的传统技艺。
  究其原因,邓修建分析,一是传统艺人青黄不接。传统锻打工艺传人多已离世。健在的如以生产祖传“金忠”牌系列小刀、系列餐具而闻名的金明高、金明国、金文生三兄弟;传统锻打工艺传人邓尚吉、邓尚伦、邓孝文三兄弟,均年事已高,退出了传统锻打生产工艺行列,年轻一代大都改行机器生产;
  二是特殊工艺濒临失传。在锻打机锤化,起磨自动化、成型冲压化的冲击下,一些特殊的民间传统制作工艺,诸如选材、红炉锻打、安钢、淬火、冷作等濒临失传;
  三是传统制作设施日渐消亡。生产传统小五金的风箱、铁钻、淬火炉等设备设施基本被现代生产设备所取代。原始手工作坊生产设备和器具日渐消失;
  四是传统工艺无完整文献传承。龙水小五金历史千年,但从目前所有的记载中,均无系统的工艺流程、配方、检测经验等记录;
  五是衍生文化逐渐消失。伴随传统五金生产过程而衍生的民歌、民谣及民风、民俗也逐渐消失。

寥寥无几的守望人
  业内人士介绍,大足从事传统锻打的艺人已寥寥无几。龙水辖区虽有近100家日用五金企业,无一家采用传统手工锻打。在民间,也仅存那么几家在苦苦地守望。
  “我家的打铁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,过了我们这一代恐怕就得失传了哟。”谈及传统锻打,高坪镇冒咕村村民李尚彬略显迷茫。
  李尚彬今年44岁,17岁学习传统锻打,结婚后与妻子一道继续干着自己的本行。他打制的锄头、菜刀、柴刀、镰刀、锅铲、铧口等日用工具闻名十里八乡,临近安岳、潼南的村民每逢赶场日,都纷纷来到天宝街上采购或定制“李铁匠”的产品。
  李尚彬告诉记者,打铁已在他家传承了四代。天宝街上鼎盛时期打铁铺子达6家,因各种原因都停业转行。哥哥李尚龙也因身体原因几年前歇业。自己的儿子因不愿打铁而外出打工去了。如今,剩下夫妻俩继续在“千锤百炼”。
  在高坪青龙社区,还有刘浩东、刘文两家打铁铺。记者在一个逢场日看到,选购锄头、柴刀、割草刀、维修锄头等年老的村民络绎不绝。
  “一把锻打锄头卖30-40元,维修一把几元钱,生意虽好,但每年销售的总量大不如从前。”刘文是来自安岳县双龙镇的村民。今年43岁,他19岁就来青龙场拜师学艺,打铁为生至今。他说,上世纪90年代一年光卖锄头就有400-500把,如今一年不足100把,生意不好。
  “我们这一代只能守住这摊子了,能干多久是多久。”刘浩东、刘文异口同声说出了自己的无奈。据介绍,他们的子女无一人愿意“接班”,更没有徒弟来拜师。
  这些山间“守望者”,不变的是技艺——红打冷锤,千敲百击。变的是设备——简易冲压代替人工成型,鼓风机替代了传统的手拉风箱。

“非遗”传承保护责任重
  2009年,我区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举旗,将“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”成功申报列入“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“掌门人”邓修建被认定为唯一传承人。
  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是指被各群体、团体、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、表演、表现形式、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、实物、工艺品和文化场所,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历史感,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。国务院决定,从2006年起,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“文化遗产日”。
  近年来,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,在市、区政府支持下,自身加大投入,已将传统锻打灶具、风箱、铁墩、淬火设备等制作工具和厂房等进行了有效保护,组建了“邓修建小五金锻打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”和“重庆市小五金锻打技术研发中心”。
  重庆邓氏厨具制造有限公司坚持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,成果迭出。《锻打不锈钢刀磨削工艺》、《锻打刀自动抛光工艺》、《锻打不锈钢刀沙带水磨工艺》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。《锻打夹层菜刀》、《锻打合金刀》、《锻打钢头菜刀》、《锻打复合钢菜刀》、《锻打钢柄菜刀》、《锻打刀坯用磁性自动砂带磨削机》等7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。
  邓修建介绍,尽管如此,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越发日渐式微,逆转步履维艰。
  《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》指出: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、保存应当坚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保护优先、合理利用,注重其真实性、整体性和传承性”。
  业内人士呼吁,龙水小五金锻打技艺要在抢救性挖掘与保护中,完善、光大,发挥其独特的魅力,“一是政府牵头开展小五金传统锻打工艺及其传人的普查,设立保护范围,建立数字化档案;二是保护恢复一批小五金传统锻打工艺设备、设施;三是保护和培育一批代表性的小五金传统锻打工艺传承人;四是在五金博物馆开辟小五金锻打技艺专门展位,加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步伐。”     文章来之大足日报  记者胡才荣文/图